微信有个贴说,当年的你如此厉害,你还记得吗?
很有意思,它列举了中学数理化的各种题目,老人家读完后慨叹,95%忘记了。
不议论应试教育的弊端,仅仅说背过的教条,如果不应用,就会遗忘,理所当然。
无意间引申出我一个话题,社会的演变。
有在美国的同学说:“儿子读大一时数学也会偶尔问我,我有时会解但忘了公式,问他也记不清。‘为何不背公式?’,‘考试都可带计算器(带代数几何那种),为何要背?’无语。”
对我这代人,初中的平面几何与代数,曾经在人生旅途中起过很大的作用。

这是一个平面几何绘图的经典作业,早我们几届的学长,是要用鸭嘴笔绘制到图纸上的,到我们时,只用铅笔。

到了工厂工作,就大有作为了。一个新产品的诞生,需要画出一系列的图纸,然后用透明的描图纸,用鸭嘴笔粘墨,描到描图纸上,再晒成多份蓝图。你还需要学好仿宋字,那是图纸的国标,不要太难看了。
70年代,广州设计院的前辈,根据德国的绘图工具,自行研发了一种自制的工具,人人效尤。

当然又是赫赫有名的STAEDTLER。不可能买到,于是大家千方百计计找来粗细两支医用打针头,磨平针嘴,照板煮碗,针管里面放一枝可窜动的小针,把自来水笔改装成自来水描图针笔,就干上了。

这也是STAEDTLER的绘图板,小型的,我仓库还藏着一套。当年家里是搁着一块0号的木绘图板,上面横着一把尺,不是丁字尺也行,装了一套自制的小滑轮,拉线传动,可以像这套绘图板一样平行上下移动,也是广州设计院前辈的发明。

计算,也不用笔算了(乘法口诀休息了)。我在废品收购站5分钱买了一把对数计算尺,小型的:

那个游标是缺了的,没有问题,自造一个补上。
在工厂我可以用下面这把,一尺长,精密易看多了。

此后,当广州北京路文一文化用品商店摆出卡西欧函数型计算机价值100元,而我工资还是38元之后,到如今,那东西不能叫计算机,只能叫计算器了,而且,也不再作为一个专门器件,手机随时在你的口袋里呆着,你还要记住公式吗?还有,你知道计算器有算术型,科学型(函数型),但你还知道有程序型吗?
我珍藏在车库里的那套名牌绘图板,今天谁还使用?90年代第一次遇到CAD电脑绘图软件,整套软硬件苹果机几十万,瞬眼间到盗版满街飞。如今CAD还常用否?退休久了,估计也过时了。Proe电脑绘图完毕,文档直接送上机器,就大功告成。
平面几何还有用乎?曾几何时!
它的功劳,在于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