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学什么的?

萝卜菜脯学习的革命

你是学什么的?

2001年8月

        写了起义吧,孩子们,意犹未尽。
        常有同事问我,“你是学什麽的?”
        我该怎样回答好呢?我说是学文学的?或者是机械的?是学电机的?或者是学美术的?但我只能学一样东西吗?
        如果指的是上过什么大学校,那就更尴尬,我是什么都没学过。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到深圳一间名牌中学,立刻被一幅巨型石刻吸引住了,气势宏伟的书法,一句励志警语屹立在醒目处,显然出自名人的手笔。事后我很快找到典故的出处以及了解它的意义,丰富了我的知识库。但当时我请教该校一位高才生和他的班主任,结果是令我失望的。有心者为全校师生树立的座佑铭,只不过作为一个豪华装修漠然站在在那里。我心里想问老师,您是教什么的?(石刻的是李贺诗句“少年心事当拏云”)
        学什么和教什么的确存在着一大误区。如果一切只是为了拿到那纸文凭,而不是学到知识,那句座佑铭与升学试题无关,撇之有理。
        学什么?依我的习惯,就学喜欢的,好玩的。热爱您从事的工作,就会一头钻进去,无孔不入的挖掘您渴望得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充满了动力,充满了思考,也充满乐趣,效率高而难忘怀。在励致每完成一件新产品的设计试制,我都学到了很多知识。
        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喜欢玩无线电,玩航空模型,电学和动力学这些同学们觉得难懂的东西,老师还未教,我已经了解得比课本多了。
        我不喜欢俄语,但为了读书合格,我天天晚上死记硬背,六年寒窗下来,没过两年,连字母表都不会读了,相反一位喜欢俄语的同学,当时学得十分轻松,更意想不到的是,搁下了三十多年,在一次与俄国人的交往中居然还能当翻译。
        学什么?保持您童年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一切感兴趣,爱好的东西着迷的学,不喜欢的了解一下就可以,不必随大流,不要浪费时间。这样您的知识面既广,某些方面又有过人之处。
        前几年出版过一本翻译书,叫“学习的革命”,我很认同里面的观点。但随之而来看见大量的批判这本书的文章。
        如果觉得没有那纸敲门砖,过不了人事部的门槛的话,那么我对那些有真才实学而持有假文凭的人是谅解的。

怎么学的?

  学问是自己学自己问得到的,不能依赖别人来教你,受过教育多,学问未必高,所以只会说这个人学问很多,不会说这个人教授很多。公司进行过不少的培训,成效也不明显。据说不少同事在工厂干了许多年了,还不会看图纸,如果自己不努力学习,会被社会淘汰的。  
  最近听说郭礼金一本喷漆的书不离手。他调到实木厂主管油漆,从来没干过,千头万绪,如何入手?他很清晰地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找到需要的知识。就是说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资料库,它就是图书馆,书店,网络,某方面比你强的人等,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胸有成竹,什么都记住了,但我们必须知道去那里找到它。当然这些知识还必须亲手去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手。
  思考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是只有一种答案。我们从小受愚蠢的教育制度的伤害,从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漏斗钻出来,必须重新打开这石头的脑袋。
  比如我在《起义吧,孩子们!》一文的举例,有一道题:给你一个精密气压计,去测量一座高楼的高度。标准答案是从高楼顶上与地下的气压差算出来。
  但是,你可以运用你的几何特别好的特长,量一下气压计的高度和气压计在阳光下影子的长度以及高楼影子的长度,从而算出高楼的高度。或者你的物理水平很高,你回答说,把气压计从高楼顶上扔下去,测量落到地上的时间,然后算出高楼的高度,当然实际操作时,你会悄悄的把气压计放在口袋里,改用一块石头。也许你回答是:敲开高楼管理处的大门,找到负责人,对他说,这是一个很贵重的气压计,作为交换条件,请告诉我大楼的高度好吗?老师可能气坏了,可是你得到的是最准确的数据。尽管你答不中标准,被评价为学习差,甚至因而考不上大学,你却具备了一切成功人士的资质。实事上能想出与标准不同的答案很重要,因为遇到手上的气压计坏了时,你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在潮流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用科学理性的分析,用实验去证明,得出自己的结论。法轮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的流行,就是典型的不用脑的例子,人云亦云。现在报纸书刊多得很,写手们抄来抄去,不知所谓,读书更要用心。
  我在“知识就是力量”这本权威的杂志上看到一个发明,说是医院打吊针,药水打完了,气泡就会进入血管,那就人命关天了,此发明可以解决云云。先别说此发明方案的不可行,它的前提就是错的。我生病时做过试验,药输到后来,压力平衡了,它就不动了。其实简单的很,你受伤的时候,是担心流血呢还是担心气泡进到血管里?
  更权威的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都是由勇于思考的人去打破和发展的。
  前几天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忍不住录下来与大家共赏:
[题目是“结冰的启示”——
  热水比冷水结冰快,这种自然现象是坦桑尼亚中学生埃拉斯托.姆佩姆巴第一个发现的。
1963年,姆佩姆巴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准备做冰淇淋。如果要等热牛奶凉后再放入冰箱,恐怕别的同学把冰箱占满了,所以他便把热牛奶塞进了冰箱。令人奇怪的是:姆佩姆巴的热牛奶比别的同学的冷牛奶结冰要快很多。他的这一重要发现,当时不过被老师和同学们当成笑料。
  姆佩姆巴不顾人们的嗤笑,求教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博士作了同样的实验,证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此后,世界上很多科学杂志刊登了这种自然现象,并把它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
  这个真实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不同凡响的观点,与众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要立即予以讥笑,而是应该坐下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这个观点、看法是对还是错,说不准这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谬论的东西,还是一个响当当的真理呢!]
  文章看完了,诸位对这篇文章怎么看?希望好学的朋友给我一个回复。

        “世界上很多科学杂志刊登了这种自然现象,并把它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我想是否?虽然我不止一次在报刊杂志上看过这篇文章。糊涂编辑多得很。(2020年2月注:到现在查阅,此文还挂在一个叫“中学语文”的网上。)
        当我第一次看到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同样的杯子分放同量的冷、热水做试验,先后作了三次。结论我不想说,人人都有冰箱,验证是非常简单的。
        我抱怀疑的态度基于几点:
把热水煮开快还是把冷水煮开快,是我们的经验常识。
        中学已经学过热交换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即使热水冷却比冷水快,但冷却到与另一杯冷水起始温度一样后,速度就不能加快。总的时间有多无少。
        文章有破绽,1963年的坦桑尼亚是个很落后的国家,还需中国给与它大量的物质援助,那时候我对电冰箱的认识还只限于书本,而坦桑尼亚的孩子课室里有冰箱?不知贫穷为何物的写手瞎编而已。
        不同意者,做过冰箱试验才可以发言。疑问,是学的核心。

“结冰的启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