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黐实喺张相度之七

萝卜菜脯邹家20世纪

历史黐实喺张相度之七
邹尭常家族的20世纪

2020年3月19日 罗沛
廿一、廿二
Image

        廿一邹其丰。习惯称一。
        照片从右到左:邹其丰,邹红华,陈琼容,邹晖华。
        1950年小学毕业,在生兴运输行(邹其谦经理)做后生。解放被广州市总工会挑选入围,分配在广州市建筑工会干部,扫盲老师。时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抽调在荔湾区龍津街工作隊,结束後调往笫二机床厂生产计划科干部,后升至科长。他爱自学,退休后仍返聘回厂整理图纸技术资料。
        在工作隊时经介绍结识陈琼容结婚。
        陈琼容是排华华侨,在荔湾区金花房管站干部,負责收代管房租,至退休。

Image
邹晖华
Image

        邹红华与邹瑞瑛在越秀山五层楼前的德国炮上。1970年。

Image

        1984年除夕,从左到右:卢少珏,邹红华,邹晖华,卢炜明。在仁济路邹瑗瑛家。

Image
居中邹瑗瑛
Image

        邹晖华、罗旭。于长堤南方大厦前。

Image

        旅游,他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ImageImageImageImage

        邹其丰与孙陈玉蘋(邹红华出),邹瑗瑛与孙李宇辉(卢少珏出)

ImageImageImage
与邹瑞瑛,邹玮瑛,邹瑗瑛。
ImageImage

        前排左起:邹晖华,妻许玉梅,女邹汶恩,邹红华女儿陈玉蘋、

Image

        廿二,邹其济,习惯称二。

Image

        妻,萨妙秋。

Image

        邹其济,广州十三中学学生会副主席。毕业后当知青一年,属于最早期的知青。后考入华南师范大学,读师范非其所愿,无奈中学毕业老师在其档案标注推荐读师范,一肚气。毕业后发配茂名做中学老师,经历多年的夫妻分居生活,每年奔波佛山迁徙两个假期。后终于调往佛山团聚。最后辗转举家定居香港,会计部退休。

        二舅父自小是我偶像,他才华出众能画能唱,仲练大隻,写字漂亮,一手王羲之十七帖令我五体投地,我二年级第一本手抄歌集,请他帮我写封面《歌选》,我做矿石收音机不响,他帮我查出是接触不良,他也指挥我干调皮事,三姨妈邹琪瑛出门买菜,他叫我在街口守住,三姨妈出现就飞报给他,然后他躺在两张酸枝椅上,全身盖上报纸扮死人。外公午睡,因为戴着眼镜看书睡着,他让我用墨涂黑外公的眼镜,他是我的幕后黑手。读中学,我的数学难题解决不了,只要问他,不出三行算式,帮我搞掂。

Image

        妻,萨妙秋。

        出生香港,与邹其济同学。毕业后分配在佛山教中学。在佛山与二舅父团聚后,于改革开放初,终于回到香港,并经努力,全家迁往香港。夫妻俩凭着优秀的品质和学识,为人师表,在佛山教育界取得优秀先进的称誉。

ImageImageImage

        别在意奖状的字眼怎么写,那是时代的标准八股说法,他们并不是阶级斗争的积极分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精英。

Image

        大家大概对萨氏不大了解,我侃一下。
        萨氏是回族人,萨取自波斯语的回回名译音。发源于西域色目人“答失蛮氏”,其家族的萨都剌(元代著名诗词作家)在山西雁门受元朝赐萨姓。
        波斯并不是大多数人误解的阿拉伯民族,现在的伊朗,是阿拉伯打败了波斯,然后波斯把古人类文化带到了欧洲。秦始皇陵被发掘后,有个秘密不敢公布,就是皇陵的复杂程度与秦代社会是不匹配的。波斯人设计了秦陵,已发现他们的骸骨。兵马俑葬式是古埃及人的做法。在思想层面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改革措施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的完全一致。如此,岂不改变了汉族的根源?
        至于宗教,我就很肤浅,没资格考证。你如果和二舅母打交道,你会发现,除了饮食的忌讳,人生观和我们完全一致。
        关于广州回族我的一点记忆,广州改革大变前,中山五路在广大路对面,有家糖水店,叫萨棠记,它的忌廉筒是我梦寐以求,面包是3分钱,忌廉筒要5分钱,只有等我觉得富起来时,就会尝一个。当然最著名的萨其马,肯定和萨族有关系。以前广州有种油香饼,叫教门油香饼,很好吃,文革后消失了,近十年来,唯有一家有得吃,就是广州西门口的回民饭店,但居然没有外卖,只有在里面饮早茶才能吃到,听二舅母说,她妈妈会做。第三个美食,是我在西安发现的,在一个市场,发现一个熟食店有戴着回民帽的人在排队,买卤好的牛肉和羊肉,我想肯定是好东西,就各买了一份,好食到怎样?除了好味,完全没有牛肉那个黐牙韧性。以后知道有人去西安旅游,我就托他到这个市场帮我买。
        今天搜网,发现广州乐峰广场光大花园内,有家萨氏牛腩,回族人的,评价为最好食嘅牛杂牛腩,不妨试试?在住宅小区内,要和保安讲清楚才能进去。

Image

        二舅母年轻时在香港和家族成员的照片,可见当年的时装和环境,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ImageImage

        邹毅出生。三姑妈邹琪瑛带,摄于新田里八号前。

Image
邹毅和婆婆
ImageImage
邹武与邹毅
ImageImageImage
学习马列的邹武小朋友奖状。
Image

        邹毅小朋友也是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应该是硬标准。

ImageImage

        邹武于美国大学毕业后,成为美国人。邹毅与夫君关瑞至同在香港当教师。

Image

      邹毅港大毕业。(香港大学是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

ImageImage

        我家定居蛇口后,首次在深圳罗湖火车站旁边聚会。邹其济和六家邹瑗瑛。

Image

        从左到右:邹瑗瑛,邹其济,罗灵(我三哥)史小刚。早年的深圳特区中心地带,罗湖。

ImageImage

        佛山四中学生敬赠给老师的感恩题匾。

Image

        佛山四中学生敬赠给老师的感恩题匾,藏头对联妙秋。

Image

        其容厚德芳桃李
        济世为怀拔梓楠
        藏头其济,容指有容乃大。沛甥撰。

Image

        妙语连珠熏睿智
        秋波溢彩启愚蒙
        藏头妙秋,沛甥撰。

Image

        学生对恩师终生不忘,常送些小礼品纪念,这是一小部分。二舅母到港后依然当老师,两老退休后也继续给学生补习,给学生的后代补习。他们的数学教授能力,在香港很高水平。真正是桃李满天下,对老师的感恩有千言万语,作为同时代的学子和老师,我也用一首曾经写给我的老师的诗,奉献给二舅父,二舅母师尊:
六十年前嘴未毛,红棉山麓拜师徒。先生戒尺猴头点,晚辈灵魂学海遨。
泣别文灾无桂折,恍如隔世又桃甦。管他孔孟树还倒,一日为师父义牢。
[注:“先生戒尺猴头点”是百厌星孙猴子的老师在他头上用戒尺点了三下,他就悟通了。 “文灾无桂折”指文革无大学考。不管他孔孟之道是树立还是倒下,世道千变万化,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义是牢固的。]

Image
乔迁薄扶林道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邹其济潇洒的硬笔书法。写于他回广州故居拍摄的照片背后。

ImageImageImageImage
邹毅与关瑞至婚礼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