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整理
写了很多埕埕塔塔(陶器,广州人谐音说“情情榻榻”的意思),该谈谈管理了。
搞了工厂将近40年,大小跳槽9次,对工业管理有自己的体会。最后一份工作十年,就从这里开始扯谈一下。
一家濒临倒闭的香港上市公司,做办公家具。行内都说,三个月内必倒闭。某知名中资公司看中它上市的壳,买下了,至于这个厂,没什么意义,找了我去参加管理一下,并不放在心上。
这个厂本来以销售起家,销售获利,于是办起了工厂自产自销。
我到厂转了一圈,心中已经有数。销售人才没有问题,问题在工厂。
如何管理工厂,行政上有很多理论,MBA管理已经大行其道,MBA衔头印在一张张金色的名片上,走样是另一码事,反正理论是成熟的,不多说,我是技术性的头脑,我要讲的是技术上的管理。
大家都会谈成本,不是说时间就是金钱吗?工厂以最少的时间生产最多的产品,就能提高我们的利润。
如何获得利润?公式很简单:
利润=营业额-总的可变成本-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是指随着生产数量而变的成本如材料,部件费等。
固定成本是指随着销售数量变化而不变的如厂房租金,工资等。
很显然,只有生产和销售出足够的产品,总的边值才能抵消固定成本,而在同行中竞相降低成本的时候,提高生产效率是从我们内部去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第一天转工厂,就看到生产效率低的要害,所以信心十足,这个问题容易解决。
如何提高效率,很多管理者看到加班加点,发奖金,中层干部严加控制,不准偷懒,这是拙劣的管理方法,在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中有详细论述。
有一门学问叫做工业工程管理学,国外叫IE管理。发源于美国,发扬于日本,在日本的工厂是无人不晓的,一个个的IE小组,无时不在进行改革,成为他们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可惜我找遍了书店的书架,都找不到这类的书,倒是在一本文革前的书里找到了有些相关的内容,令我哭笑不得。这本是什么书?华罗庚的《优选法》,当年沸沸扬扬厉害了,伟大发明了,然后又失踪了。华罗庚书中一些图,与我学到的IE图,是完全的复制,华罗庚只是翻译过来。
IE其实很古老了。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1908年美国宾州大学首次开设了工业工程课程,后来又成立了工业工程系,1917年美国成立了工业工程师协会。
日本IE协会(JIIE)成立于1959年。当时对IE的定义是在美国AIIE于1955年的定义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制定的。其定义如下:
“IE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探求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华老是海归,很清楚,他60年代把IE翻译成《优选法》并亲自到工厂推广,本来很及时,但谁重视呢?IE本应和日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日本越跑越远,这边几乎原地踏步。
IE不是抽象的理论,它是实实在在的告诉您怎样去做的。它告诉您怎样对动作进行分析,怎样对操作的方法、顺序、坐位改进,零件工具怎样放置,零件和工具如何改良就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它告诉您如何分析生产流程,怎样把浪费的时间调整过来。它告诉您人和机器怎样配合更合理。它还告诉您如何思考和改进。
不懂你工厂具体生产的人,也可以帮助改善,国外有些顾问公司就专门做这工作。
我之所以信心十足,是看到工厂大批的进口设备,因为坏了,或闲置,躺在那里。我第一件事,是请了一位有修理进口设备经验的师傅,又请了一位读自动化的已经有工作经验大学生,很快就有了起色。
我们来窥视一下IE的一角。



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有一道生产工序,就是把图上的小棒,插满这个满是洞洞的板里。实验人员几个人一起,看看如何改进这个工作。
首先测试了每个人完成的时间,然后根据5W1H原则,大家商讨改进的办法。经过研究改进,再做实验,惊奇的发现,只需要大概1/3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个工序,然而,这才是第一次改进的结果,改进是无止境的。
下图是改进的地方之一,修改工件的形状,板和棒的入口处倒角。

那些方面可以改进,请看下表。

IE有很多具体的调查分析表格,立竿见影的成倍提升工作效率,这里就不详述了。
以下一文,我是对车间某个产品调查后,给主管人提的意见。
近来DP26生产很忙,安装车间叫苦连天。试以IE管理的“怎样使动作经济有效”粗略衡量一下前段时间安装情况,提些改进方法。



还有第五要点——“减少眼睛的移动”。 如果我们连这点也注意到的话,我们的生产效率就会成倍成倍的增长。
以上只进行了很肤浅的对照,但会立竿见影。直接生产的第一线人员如果掌握IE方法,能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所以,我建议要学管理的话,不如先学IE。
随后,我发现有大学已经开设了IE专业,于是我试聘了两位第一届的毕业生。
面试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吸烟的动作,我伸手从远处拿来一根烟,从裤袋取出打火机,然后点燃。请他提提意见,改善怎样提高“吸烟的生产效率”
他说,不能用左手取烟。
我的妈呀,我天生左撇子呀!他再提不出什么改进意见。
我耐心地告诉他,烟和打火机要预先放在最靠近手拿到的地方,一手拿烟,一手拿打火机同时进行,为了提高抽烟效率,几根烟一起抽。

可不是搞笑,是高效,还需改善点火方法。
尽管不满意,还是接纳了他,希望能成为推广IE的种子,可是试用不到两个月他扬长而去。大学生都不愿意从工人做起,而中国广大的工人群体,都是农民工,有三洋同事因产品问题出差美国,回来感慨地说,仓库里开铲车的,都是大学生。
毕竟在日本公司做了十年,三洋公司的流水生产线也很简单,和国内工厂一样,同一样产品,我当年对比过,三洋的产量高三倍。除了上面说的之外,作为流水线,时间平衡很重要。

每个工位使用的时间要一样。

修业证书。并不是学完就颁发,而是半年后,日本老师来工厂考察你的实践结果,才发予。读者会以为,三洋全世界培训中心的这位老师一定是什么名牌大学教授吧,老师告诉我们,他只是一名营业员。

谈谈品质管理
上级公司刊物让我写写关于品质的文章。我想品质管理早就有一套套可供应用的理论,现在家家都需通过的ISO9000体系,就是一套完整的保证系统,完整到只要你的公司通过认证,似乎你就是品质好的公司。
大道理由MBA博士们去讲,我土包子,只能炒几味农家菜,尝尝?也许有点酸。
那是我们走过来的几个脚印,我在本公司电脑论坛上喷过的口水。品质管理决不是孤立的,好的品质,来自细微的一举一动。
马桶也可以煮饭,然后用一顶破帽子盛了,端到您面前。不可以吗?
同理,用一支台脚,可以把一个屏风组件敲下来。随便用一块破铁,把钻机的索头砸成了象个鸭头(凹进去了),也能安装钻咀。不正在实行吗?
饭一定不好吃,煮饭的人既然随便拿个马桶就煮开了,他绝不会把它洗干净,也不会考虑用多少水。不正确使用工具的人,也不会去认真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
有一个年轻工人,为了拧紧一个螺丝,他把一字螺丝刀的口修平,把两侧面的角度磨得合适,还要选适当的大小,这样才能顺利的拧紧螺丝,也不会损坏螺丝。他要在一块薄铁板上钻孔时,会把钻头的刃口磨成特别的样子,孔就钻得又圆又准,不会卡钻头,不会断钻头,不会钻飞工件而工伤。拿到一把新锤子,他会首先修正锤把,因为歪把子的锤常常砸在手上而不砸在目标上。用旧的锤子要磨掉旁边披起的刺,要不它会飞到眼上,要磨平锤口,因为又圆又滑的锤头砸下去会滑跑…后来,他当上了总经理。嘻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都说CURVY脚的孔钻不准,模具有问题,钻床有问题,折腾月余了。我一直不信,今天去看看模具,心中有数,我来钻一根!结果QC检验合格。
模具固然有值得改善的地方,但当我们把模具图样在电脑上弄来弄去的时候(真高科技!),当我们把这个孔发外加工的时候(真丢脸!),有谁去现场动手琢磨一下?
我为什么能钻得合格?钻头不要下得太猛,太猛工件就会移位,钻了一点,钻头往回倒一下,把铁屑退出来,孔就光滑,第一个孔钻好了,用一根同样的钻头,尾部把孔与模具孔塞住,钻下一个孔的时候,就不会移位了,如果把钻头的刃磨成适合钻圆管的,就不会卡死钻头,孔也更漂亮。这是基本的操作技能而已。
我们的现场作业指导者,更应该掌握基本技能!
当然,我不是反对做出更完美的专用工夹具,相反这是我一惯的主张。
几天前路过车间,看见IDEA屏风二向连接铝条上的铆接螺母高出来了,马上找来工人和主管。当然,工人不知道螺母高出来,会导致屏风连接时不稳,因为没有人告诉他。再追究为什么螺母会高出来呢?是沉孔不够深吗?不是。原来有两种螺母,一种是平头的,一种是沉头的。是螺母用错了。但有一个主管告诉我,用那一种螺母都一样的。唉!妈妈呀!
是各层的主管没有向工人说明白。工人糊里糊涂地做了一大堆废品。
可是,说得明白吗?
家里吃饭的时候,我玩过一个游戏,我在太太耳边说了一句只有几个字的话,让她传给儿子,马上让儿子复述的时候就走了样。屡试不爽,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
连我们董事长也闹过笑话,他告诉小刘,为了让分行老总和工厂主管在百忙中轻松一下,星期天租一条木渔船到海上打鱼,不幸的结果是租了一条铁的旅游船到岛上吃海鲜。过了乏味的一天。
可见口头传达指示是多么靠不住。
所以ISO9002告诉我们,用作业指导书。白纸黑字,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是怎么写的就怎么做。
两年以来,我多么想这个东西出现啊!失败在于我的努力不够,说的不明白,大家也不明白。
第一张作业指导书终于出现了,尽管不够成熟,字迹模糊,躲在一个不容易看到的地方,给我看的意义目前还大于给工人看,但毕竟有了!
(1983年第一次进入日本三洋公司,就发现每个岗位上明显挂着作业指导书,而国际ISO9000到1987年才推出,规定要有作业指导书的ISO9002是1994年推出。此文写出时,我请了三洋一位厂长来讲课《如何编写作业指导书》)
黎经理(台湾人)对部下发出一个问卷:“如果公司要进一步的话,部门主管首先要做好哪三件事?”我看了答卷,五花八门,很有意思。如果大家来讨论一下,一定大有裨益。
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部门主管是什么人?
从回答问题的人来看,都是各个部门的经理,这是从职务上来分类。但从管理上来说,应是指主管一个工作的人,包括了班组长在内的公司核心人员。
部门主管要干什幺?
核心人员的工作很总要,以工厂班长一天的工作为例:他拿到任务单,首先要分配谁做,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东西,配备什么原料,用什么工具,怎样去做。当然不止这么简单,某个工人生病了,他的工作由谁顶替,某个设备出毛病了,某个原料没有了,他要找其它部门解决,某个工序太麻烦了,总是拖了整个任务完成,怎么办?某个工人做错了工作,出了大批不良品,又该怎么办?某工人对奖金不满,消极工作,怎么办?
部门主管怎么办?
千头万绪,都是管人的工作,从那三条入手?有人提出要建立、完善、严格某些制度。可是,我们的ISO9002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好制度了。还有,工人做错了工作,我们用严厉的惩罚制度已经罚了钱了,是否从此这个工人就什么都会做了,错误不再出现了呢?
我看部门主管要做的头三件事是:
训练好你部下的工作人员。
工人做错工作是督导人员的责任,记住:“已经跟他说过了”这种口授方法是没用的。请复习公司的培训课程“JI_督导人员研习会”。
和你的部下一起改善工艺操作。
改革是没有止境的,效率是要不断提高的。效率提高令工作轻松舒适,产质量提高。请复习公司的培训课程“IE_工业工程学”。
搞好5S。
一个干净整齐的人,工作一定比乞丐做得好。请复习公司的 “5S” 培训课程。
如果你这三项做得好,就是一个非常强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