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上一辈人的回忆,此照片是邹其济回广州拍摄的。
外公在新加坡学的建筑,回来后搞过什么不知道,但这栋房是他设计和建造的家,位于广州西关逢源中约24号。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全家走难离去,再没有回过这个家。当年鄒允恭带领父母坐船到澳门,其余人等由邹琪瑛带领徒步迁徙,与难民一起走了一个多月,到达澳门。
邹瑗瑛回忆说,租住亚丰素雅布基街一间木楼2楼中间房居住,父嫲睡床,我们躺地下。澳门闹飢荒,无法生活,我和其丰先后寄居二家(玮瑛)四家(瑞瑛)中,父与十七兄(允恭)三家(琪瑛)带着五家(琳瑛)其済、其震去粤北老隆曲江等地谋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父、兄、三家其済、其震回广州,租住小北路新田里一号,后将我和其丰從中山石岐四家处接回广州,同三家父等居住新田里一号。
至于这栋24号房的业权去脉,已无从考究,总而言之,解放后的私房改革,一切已归官有。

根据前辈回忆,我建立了模拟图和平面图。





从门口走进,神龛的墙后面是书厅。迎面阳光照耀下是花局,通天,有井。再进是四柱大厅。看到大厅一个落地钟吧。


穿过大厅进入孖厅,再里面是后厅及睡房。

孖厅顶直通三楼玻璃棚。右手楼梯上。二楼在通天处有围栏。

孖厅右手冷巷通后花园和厨房。

后厅据回忆,挂着我外婆的画像和对联。我曾见过外婆的真,被红卫兵抄家抄走了,我想挂的就是这幅真,我把留有的资料半身照片,修复为全身像。对联内容,应该是我母亲告诉我的,核对过,母亲记错两个字,我修正了,是来自不同的古诗集句而成,外公的字没有记录,但常见他帮人写扇面,都是篆字,所以我想篆字是外公的书法特长,所以模拟图我使用篆体。
对联
画图省识春风面
报答平生未展眉
横批
梦断蓝田玉化烟

后厅回头望,远处是书厅。

往回走,头厅有张杠床,那时酸枝并不贵。等会将从书柜后的楼梯上楼。

站在书厅望四柱大厅。有个风琴。




其恒的房与哑仔一起。哑仔的床搭在楼梯的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