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北脚菜园家

萝卜菜脯萝卜菜脯

北  园

■萝卜菜脯

        广州4大酒家排名,各有各的说法。我觉得最具风格老酒家是陶陶居,虽然很多人并无把它排入四大。
        好唔好食,在今天已无任何秘笈,信息时代。陶陶居老字号我喜欢的风格是建筑,布局,营销特色,园林特色,西关特色。陶陶居房间挂满广州老书画家的作品,大堂密集挤塞,伙计穿梭叫卖,真正古色古香。微信发过上贴后,广州亲戚马上说,又新装修了,呜呼,打造一次衰一次。
        至于北园酒家,则很多把它至于四大排名中。而我又最熟识,不妨说说。
        说到北园,总爱说邹殿邦老闆,因他名气大,好捧高北园。其实那时只是间农家私房菜。小北乃羊城北郊唯一出口,20年代初拆城门,城门外叫登峰路,林木茂密,小桥流水,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说,所以邹在此开个大排档,一下子风生水起,要知道,下塘(小北门外菜地村名)是“工商业地主邹殿邦”的地盘,我地阿公都有过一点租收。原北园是建在现北园往北100米的地方,有“山前酒家,水尾茶寮”之称,就是一间棚屋,那时候很多酒楼都是木寮也,优势还在于旁边就是邹家的菜园,顾客光临,即摘即炒,蔬菜既鲜且嫩,走地鸡即抓即宰,于是声名鹊起。现在查北园历史,云:“邹殿邦在十七中学右侧的一座别墅中开设北园酒家。”吹牛唔使本,边个有钱佬会将大排档开系别墅处,邹殿邦别墅在中山纪念堂旁,二中正对面,属大石街尾,狮子桥,后来收省府内。老北园的唯一遗照不堪入目,只是半壁破茅寮。邹殿邦是我表哥,却不是吹牛,只是“老死不相来往”过。

Image
老北园遗迹

        广州沦陷,北园倒闭,抗战胜利后,原北园职工杨仁甫抱住原来的招牌,招回原班人马而建,老说邹殿邦,宣传广告而已。
        1957年,才是北园华丽转身的时光。国家投资改建,由著名建筑工程师莫伯治设计。把北园扩建成当时广州第一家古色古香、富有岭南庭园特色的园林酒家。朱光市长还为酒家书写“北园”招牌。连梁思成也赞口是他最欣赏的建筑设计。
        漂亮的北园,固然是顽童我的穿肠基地,不是他美食穿我肠,而是我穿它肠玩耍。不过我有过一次高级消费,北园扩建了一个冰室,在那皮黄骨瘦的年代,北园推出了一款营养品,比一般的升价50%,我千方百计存够了3分钱,吃了一条番薯雪条。那时代大人出粮,会跑到郊区黑市场花一元买回一斤番薯,北园也推出一席番薯宴,我仅听闻而已。
        食色性也,70年代工厂,在班后沉默的学习会前的七个半小时,这都是工人们每天谈笑的话题,并在有机会时付之行动。工厂的厕所在厂外,出粮后有人借尿溜到北园酒家的冰室吃了个红豆伴雪糕,回来大肆宣扬如何好味,并且如果把雪糕部分压开,和豆拌匀,更是美上加美。听得人们都跃跃欲试。于是一个个都会借尿遁出横街窄巷。话说回来,觉得北园的红豆伴雪糕好食过美利权。
        老广州饮茶,都知道,你早早起床5点钟冲进去,都系冇位的,有固定的老客户,大部分是供销人员,摸杯底傾生意。一般一家人去饮茶,必须企系旁边等位,由于街坊附近熟人多,我基本上是找到老客户,他们让位给我,茶壶留下,还留下一盅两件的3毫6纸钱,由我结数。
        讲下最抵食吧。
        有一队长期和我们合作的起重队。他们个个黑不溜秋,浑身肌肉,肩膀上都有个大肉包,是长期肩挑重担的结果。他们只有简单的工具,除了棍子,绳子,还有一个手动“葫芦”,就是用链条拉动省力的一个齿轮组,搬动大机器时,棍子就是轮子,垫在机器底下,齐喊着号子用棍子撬动,“鬼叫你穷呀!顶硬上呀!”,每前进一小段,就把后面退出的棍子挪到前面,在坎坷不平的石板路上缓慢的推进。队里有位穆桂英,据说,起重队中必须有一个女的,否则不吉利。辛苦完了,就到北园吃饭庆祝,别以为是吃山珍海味,那里有一个汤泡饭,很大一碗,两毛钱,大概也是看准了他们这种顾客群。按老习惯,蹲在漂亮的明式酸枝椅上,舒服地吃个饱。两毛钱吃一顿是什么价位呢?一碗二两的白饭值两分钱,有家小饭店供应捞汁的味饭,也卖两分钱,吃一顿三碗味饭,最便宜的就是六分钱。
        讲到戏肉了。
        北园最美是什么?令到梁思成赞叹不已?
        满洲窗。北园由无数满洲窗构建而成。其实满洲窗与满洲我看是没什么关系,是明式家具与西洋彩色玻璃雕刻的完美结合。如果要与满洲拉上关系,也许与俄国教堂的引入沾点亲吧。这是广州园林的特色,唔使咁客气,叫广州窗更合适,比苏州园林有过之而无不及。
        来看看。要知道,那时没有电脑、激光、纯粹是手工工艺品,每件都是一件独立的作品。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围绕着北园的小溪重新打开了,遗憾的是,永远不会再看到小阿香和我开垦的那一丈菜地,和戽蚬的身影了。